[摘要]寶寶出生後,爸媽都全心全意的照顧着,最擔心的就是寶寶吃不飽。但是爸媽和別忽視了還有一種飢餓,除了生物上的需求以外,寶寶更需要的心理上的安安慰,這樣才能讓寶寶更好的成長。
肚子餓被我們稱為物質飢餓,人類還有另一種飢餓——精神飢餓。寶寶有精神飢餓嗎?有的!寶寶出生後隨着大腦的迅速發育以及與外界的廣泛接觸,不僅身體在長大,精神活動也開始萌芽,如果寶寶有「精神飢餓」,會影響到他們的體格與智力發育。
心理飢餓
寶寶的最高心理需求,莫過於父母之愛了,尤其是母親之愛。當他們一聽到母親的聲音或看見母親的微笑時,不是伸出小手就是咿咿呀呀地叫着,甚至用哭聲來 「要挾」,要 求媽媽為他敞開懷抱。如果需要摟抱的願望得到了滿足,哭聲就會嘎然而止,臉色隨之「由陰轉晴」甚至「彩霞滿天」。
對此,美國一位嬰兒心理學家解釋道:當寶寶被母親抱在胸前時,母嬰之間就建立起一種最具安撫功能的接觸——胸對胸接觸,寶寶不適的心境立即得到母愛的最佳撫慰而趨 於平靜,心理飢餓便得以滿足。研究人員觀察到,出生後30分鐘內即被母親摟抱的孩子,以後比其他嬰兒哭得少些、睡得好些、餵養也更順利些。
不難明白,父母特別是母親的懷抱稱得上是小寶寶的一種「心理維生素」,對他們良好情緒與個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。因此,平時多抱抱孩子是「餵養」寶寶心理飢餓的最 佳精神食糧。
皮膚飢餓
美國心理學家哈特的猴子實驗顯示,動物與人都存在着皮膚飢餓的問題,小寶寶尤為突出。他們渴望得到大人的摟抱,即使長大了也喜歡扯着大人的衣襟或者靠着大人,這就 是皮膚飢餓的表現。
皮膚飢餓有什麼危害呢?臨床醫生髮現,皮膚老是處於「飢餓」狀態的孩子,往往性情抑鬱、孤僻、愛咬嘴唇或啃指甲,有時甚至莫名其妙地用頭或肢體去碰撞牆壁。研究顯 示,消除皮膚飢餓的最好「食品」就是父母的親吻、撫摩等肌膚之親。據外刊報道,歐美等國的兒童中近年來流行精神飢餓症,表現為動作遲緩、反應遲鈍、表情淡漠、平均身高 低於同齡健康兒童等,就是缺乏父母肌膚之親的結果。
因此,父母在工作之餘要多與孩子接觸,如一邊用手撫摩其頭、背、頸、前臂、手掌等部位,一邊講故事、欣賞音樂、看電視,此乃促進兒童發育的又一竅門。
語言飢餓
從孩子呱呱墜地的第一串哭聲到喃喃學語,直至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,期間只不過一、二年光陰。時間之短充分反映出小生命語言發育的迅猛以及表達個體戶的強烈。他們簡 直是在爭分奪秒地觀察、模仿、學習。其實,這也是人的一種本能要求,即時語言信息的迫切需要。
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,將受試者禁錮在一間房子裏,餐餐供給美味佳肴,但不能做任何事,不能與外界接觸,也不許與人通話,結果這些人只堅持了短短3 天,第4天便像 逃犯似地逃出了實驗室。這個試驗證明了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,任何年齡的人都離不開,故父母應不失時機地、主動地與寶寶對話。科學家強調,在寶寶體格與智力發 育的過程中,母親的話語幾乎與母乳有着同等重要的意義。
感覺飢餓
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,抱着小寶寶走出家門,置身於大自然的廣闊天地時,他們會表現出無比的高興與激動,眼睛不住地看,小嘴不停地咿呀作聲,兩隻小手不停地揮動。奧 妙何在?原來大自然的聲、光、色、形等新鮮事物,迎合了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慾,滿足了他的「感官飢餓」。不僅如此,這些良性刺激又可通過視、聽等感覺器官傳入大腦,使腦 發育獲得更多的直接與間接的「能量」。
明白了這個道理,不妨藉此「大做文章」,如在小床或搖籃前擺一隻魚缸、吊一隻鳥籠、或懸挂彩色畫片、或抱嬰兒到室外直接觀賞大自然,讓小寶寶的視、聽感官「吃 」飽「喝」足,這樣既滿足了他們的感覺飢餓,又能健腦益智,可謂一舉兩得的美事。